城阳区召开2021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暨区政府与区总工会联席会议
12月2日上午,城阳区2021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暨区政府与区总工会联席会议召开。区委副书记袁瑞先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常委、副区长杨超主持。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直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了学习全国、省、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区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区产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于晓同志总结了2021年全区产改工作,部署了下步工作任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城阳区《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山东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的实施方案》和《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
近年来,城阳区全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市级全面试点,产改工作获得青岛市工会工作创新奖,工作经验被作为典型在全市交流和专题推广。全区产改工作以党建为统领,不断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面向产业工人举办音乐党课100余场,开展“中国梦•新时代•跟党走”宣讲活动50余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2021年度,有17名个人和1个集体分别荣获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章、市劳动模范和省工人先锋号,1名职工被评为 “青岛大工匠”,3名职工被评为“青岛工匠”。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360余场,通过竞赛为企业节约成本2240余万元。青特集团职工代表青岛市参加全省和全国第七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获得第一名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451人,开展各类补贴性就业技能培训3.9万人次,办理职业工种鉴定1500人次。推行校企深度合作,评选城阳区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5个,优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个。全区共有38家企业获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资格,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建立“1+N+X”工会组织架构,积极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新建基层工会92家,打造职工之家20个,新增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1.5万人。发挥区总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作用,为职工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法律服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105起,为职工挽回、避免各类经济损失785余万元,受理职工劳动人事争议案件867起,达成调解协议及和解858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96%。为50家企业提供免费劳动用工法治体检。举办“春风送岗”专场招聘会8场,为一线职工发放25万元防暑降温物资,为1.6万名困难职工和就地过年外来务工人员送上温暖,为5000余名职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1079名职工办理互助保险理赔,理赔金额达200万余元。新建爱心托管、户外劳动者、职工阳光心灵驿站和爱心妈妈小屋、职工书屋48家。培养工业创业园6家,选树创业带头人和农民工之星11个,全区工友创业联盟成员企业发展到100家。
袁瑞先同志对全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指出,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全局高度来把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重大意义,努力锻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二要明确工作目标,围绕《城阳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在加强思想引领、激励产业工人建功立业、提升技能素质、提高产业工人地位、壮大产业工人队伍等方面下功夫,聚焦重点工作,集中攻坚,推动改革实现新突破。三要加强统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推动,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形成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强大合力。
针对《山东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的贯彻落实,袁瑞先同志指出,《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省依法治省进程中工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重大成果,为工会依法履行维权职责提供了法律支撑。各部门要创新思路,形成信息互通、定期会商、检查联动、资源共享等机制,按照各自职责支持工会依法开展劳动法律监督。要在“四方联动”协调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职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协同推进实体机构和线上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建设专业法律服务队伍,携手打造职工公共法律服务品牌,多措并举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杨超同志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山东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建立健全劳动法律监督协作机制,努力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联动、队伍共建的常态化工作格局。